你無法控制人生,但你依然可以選擇

E Nan

脆弱的系統

到了三、四十歲,生活往往開始變得可控。你已經建立了日常規律,培養了自律,也在事業或人際關係上有所進展。隨著持續投入,你打造出一種穩定感——一種安靜的信心,相信只要付出,便能預期收穫。這讓人容易以為,這樣的平衡是永久的。但我們搭建起來的結構,往往帶有迷惑性。一場突如其來的診斷、一場意外、一次失去,就能讓這層幻覺出現裂痕。你會被迫直視一個多數人寧願忽視的事實:你從未真正掌控過一切。這不是要你陷入宿命論,而是邀請你看清現實。

現代觀念推崇主動掌握人生。我們被告知,只要努力,未來就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成形。某種程度上,這是真的。投入確實會帶來結果。但這種心態往往也衍生出一種更深的誤解——以為自己不僅是行動的設計者,也是結果的掌控者。試想成功發生的脈絡:你所居住的城市、支撐你生活的經濟系統、你行駛的道路、你所依賴的身體健康——這些都不是你親手創造的,它們是既存的條件,也可以在瞬間被奪走。數據顯示,在西方國家的平均壽命中,大多數人至少會經歷一次改變人生的意外或重大健康事件。即使不是自己,也可能發生在親近的人身上。在這些時刻,掌控感會瞬間消失,留下的不是力量,而是面對現實、回應現實的必要。

當生活打斷了腦中的敘事

你可能會在夜裡醒來,躺在黑暗中,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強迫大腦安靜下來。某些東西改變了。你曾經依靠結構、動能與成就感建立起來的信心,開始崩解。取而代之的,或許是脆弱感,或者謙卑。你開始意識到,自己過去那份「無懈可擊」的感覺,是建立在暫時條件之上的。在這個時刻,唯一無法被剝奪的,是你的內在生命——你培養的價值觀、你活出的信念,以及當一切外在崩塌時,你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。正是在這裡,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力量開始生長——不是依靠穩定而生,而是在動盪中孕育而成。真正的資產,是人格。

內在的基礎

在危機時刻,我們才會真正看清,自己其實擁有得很少。我們真正能夠擁有、並且可以鍛鍊的,是正直。正直,不是完美主義,也不依附於成功或地位。它是價值觀與行動的一致。而不同於財富、聲譽或外在環境,正直無法被奪走,只能被自己放棄。因此,投資於它,才是值得的。不只是作為一種哲學理念,而是作為一種日常實踐。善良、謙卑、真誠、公正、節制——這些品質不是奢侈品,它們是地基,決定了我們如何與自己、與他人連結。它們是所有有意義成長的土壤。不需要證書,不需要平台,不需要他人的認可,只需要注意力、反思與持續的實踐。

接納與其後的力量

當困難來臨,我們很容易陷入抗拒——在心中否認現實,渴望一切回到從前。但抗拒並不會改變已發生的事,只會加深痛苦。相反地,接納,才能帶來流動。它不會抹去悲傷或掙扎,但會為整合創造空間。它讓成長從失落之處開始。接納現實,不是向現實屈服,而是停止緊抓「應該如何」的幻想,開始與「實際如何」共同工作。這是關鍵的區別。接納是一種主動的姿態,它打開回應、轉化與延續的可能。拒絕現實,只會帶來停滯:事件在心中無限重播,情緒無止境打轉,時間流逝,但沒有真正的解脫。陷入困境,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,而是因為我們拒絕與之同行。

預備的機會

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,變化是不可避免的。疾病、死亡、別離——這些不是遙遠的可能性,而是人類存在的一部分。然而,我們卻常常活得像這些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,像是穩定是理所當然的。於是當變化真的到來時,往往讓我們措手不及。但我們是可以預備的。不靠掌控未來,而是靠培養唯一能掌控的東西——內在的狀態。預備變化,意味著培養能夠用「當下的臨在」去迎接的韌性。意味著在環境崩解時,仍能堅守自己的價值觀。正直,就是那片土地。而加固它的時機,就是現在,而不是風暴來臨之後。

值得記住的例子

歷史給了我們不少關於這種力量的例子。在大屠殺期間,有些囚犯選擇將自己最後一塊麵包分給他人。這些行為在常理上似乎不合邏輯,但它們並非不理性,而是出自於那些即便身處非人環境,也選擇維持人性的人。再看羅馬皇帝馬可·奧理略(Marcus Aurelius),身居絕對權力之巔,他可以選擇放縱與暴虐,但他選擇了節制與正義。他以原則而非私慾治理國家。馬可·奧理略提醒我們:正直,不只是困境中的選擇,它也是富貴中持續的紀律。這些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,而是清楚的提醒: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中,人也能選擇堅守。

一種修練,而非表演

人格的培養,不需要什麼轟轟烈烈的行動。它是在日常細節中慢慢形成的——在我們如何對待他人,如何做決定,如何回應困難之中。它靠反思、專注與誠實持續滋養。這不關乎公開的美德表演,也不是道德上的優越感。它只是關乎一種內外一致的生活方式。
在 Satotea,我們將泡茶視為這種哲學的象徵。泡茶的過程——緩慢、專注、充滿用心——正是我們希望帶進生活的態度。它提醒我們回到當下,回到簡單,回到真正重要的價值。這不是逃避世界,而是以更清明的方式去面對它。

結語

某個時刻——或許很快,或許很遠——你所熟悉的穩定將會被打破。在那一刻,沒有人會問你成就了什麼、累積了什麼。只有一個無聲的提問:你如何回應?而你的回應,正是由你現在所修練的一切塑造出來的。
所以問題是:今天的你,正在培養哪些品質?當生活轉折時,你準備好做出什麼樣的選擇?
這些並非抽象的問題,它們具體、迫切,且就在你的掌握之中。
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