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改變,和真正去改變—你是哪一種?

E Nan

有些人,真正渴望改變;有些人,渴望的只是「改變的想法」。這兩者的差別,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。

 

兩種面對改變的人

我們其實都是從同一個地方開始的—一個舒適圈。生活看似穩定,一切運作良好:你有一份工作、一個家庭、一個日常作息,一種你曾經嚮往過的成功版本。但慢慢地,一種細微的不適感開始浮現。不是因為生活出了問題,而是你開始感覺:有些什麼不再對勁。

你,似乎長大了,但生活的形狀沒有變。

這,正是改變循環的起點。

在這個循環裡,有兩種人:我稱第一種為「行動者(Activore)」,第二種是「停滯者(Stagnivore)」。

行動者以前進為食,他們遇見不適,便將它化為方向;他們離開舒適圈,面對阻力、穿越摩擦,並持續前行。

他們的旅程,會經過八個階段。

 

第一階段:舒適圈

每一段旅程,都是從舒適圈開始的。生活穩定、可預期,基本需求獲得滿足,別人眼中的你也很不錯。但時間久了,一種隱隱的不安會浮現。那不是因為外在有什麼不夠,而是內在知道:自己的成長卡住了。曾經讓你安心的舒適圈,開始變成一種束縛。


第二階段:想改變的渴望

這時候,「不安」開始變得明顯:你想換一種生活方式,或想追求更有意義的存在感。那種想改變的渴望,變得太明顯,無法忽視。行動者會很清楚地意識到:留在原地不再是選項。而停滯者,也會感受到這股渴望,但他們多半把它當成一時的情緒波動,而非生命的召喚。

  

第三階段:踏出一步

覺察到渴望之後,下一步是行動。離開舒適圈,往往不是戲劇化的轉折,而是一連串細微但真實的行動:開始一個新計畫、進行一場困難的對話、調整一個日常習慣。行動者知道,改變不只靠意圖,更要靠行動。而停滯者,雖然也試著靠近新可能,但一旦感覺不確定,就立刻縮回原地。

 

第四階段:摩擦出現

真正的行動,會引來阻力。困難會出現:金錢壓力、別人的質疑、內在的不安全感。這時候,是整段改變旅程中最關鍵的階段。行動者面對這些困難,不逃避,因為他們知道:這是成長必經的路。而停滯者,則常常在這裡被擊退,恐懼與信念限制讓他們選擇退回原地。

  

第五階段:突破障礙

行動者會選擇穿越痛苦,他們不是沒有恐懼,而是持續前行。他們用彈性、勇氣與對不完美的接納,一步步前進。進展不一定是直線的,但每一個小突破,都是累積動能的一步。而對停滯者來說,障礙則像一道不可跨越的牆,正好成為退縮的理由。

 

第六階段:承擔代價

真正的改變,需要放下。當你選擇某一條路,就代表你放下了另一條。你無法同時住在五個國家,也無法同時擁有兩種矛盾的未來。行動者理解這一點,並願意承擔選擇的代價。他們知道:自由的前提,是清楚的選擇。而停滯者則抗拒這個真相,他們不願捨棄任何一種可能,結果就是一事無成。

 

第七階段:重建新結構

透過行動與捨棄,行動者開始建立一個新的生活結構:新的日常、新的關係、新的內在秩序。這時,改變不再只是一種想像,而是具體的生活。新的舒適圈誕生了,但這一次,它是有彈性、有深度、符合當下真實的你。而停滯者仍待在舊有結構裡,繼續在「想要」與「不滿」之間打轉,始終沒有真正展開轉化的旅程。

  

第八階段:顯化與更新

當你穩住了新的狀態,一種「抵達感」會浮現。但這不是終點,而是一個新的起點。行動者從這裡自然邁入下一個循環,帶著過去的學習、累積的韌性,進入新一輪的成長。而停滯者,則常常困在前面四個階段之間,無限重複。

 

這是模式,不是命運

「行動者」與「停滯者」並不是固定的身份,而是我們會進出的模式。曾經很勇敢的人,也會因為停留太久而變得遲疑;而曾經不敢改變的人,也有可能在某一刻鼓起勇氣,做出改變。關鍵的差別在於:你是否願意在不確定與不舒服中,還是選擇行動。

 

成長,總是會不舒服

舒適圈給你的是安全感,但不是成長。成長需要風險,需要放棄,也需要願意承受當下的混亂與不完美。真正的改變,不在於壯舉,而在於每天那些小小但堅定的選擇——選擇往前,不完美也沒關係。選擇實際行動,而不是等待幻想。

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人—行動者,還是停滯者,那你可以回想:當你上一次感覺到不適時,你做了什麼?

你是走向它?還是逃開它?

這個答案,會告訴你一切。

 

影片觀賞(可設定中文字幕)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