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茶的本質,回到自心的路
Shao Yūgen
探索所謂的本質,在茶的路上,不知不覺由我心中長出了一條路。 這個本質,包括自己之內的,也包括世界的,聽起來是兩件事,其實是同一回事。講的更直白點,認識茶本質的過程,也逐漸解開生命的困惑。
一直以來,茶所吸引我並非單純味道,或誘動五感的器具。從最初喝茶,其中的寂靜,一個人安靜地坐下來,與自己安靜地相處,在泡茶的過程裡接近自己,與茶無需多語的交流,在我的心靈裡開出了如禪寺般光明的歸所。
除了體系內的名相與術語,我一直覺得茶背後有更深的東西,人若止步於此,就像交了朋友,卻從沒了解過對方的真心。每次面對茶,最初的念其實是無語,要怎麼去說它?說了就了解了嗎?
直到有次我站在一片山林裡,才覺得些微地碰觸到了茶的本質,也才意識到,是自己把事情想複雜了,其實它極為簡單,但也因此,人在還沒簡單之前,可能也認不出或是錯過。如果你曾去過某座山裡,看過各種不同的樹木、野花、野草亂長在一起,甚至沒有路可以走,只差少了幾株茶樹棲身於那諾大的空間裡—你腦海裡浮現的光景,在茶的語境裡,就是「原生態」。茶樹只佔裡頭很小的一部分,看起來像個活得超級開心的人,只差不能在大地間奔跑,那一瞬間我理解了自然本來的樣子,茶本來的樣子,也理解了人本來該活著的樣子。
那片山的味道,與我們一般理解的「茶」不同,整個環境的時空被轉移和複製於小巧的杯子裡,讓我體會到佛法裡說的「本體」, 而從茶樹到茶杯的過程,也就是「用」的層面,包括一片茶葉被人從樹上摘下,被某種工藝和心思製作成某種茶,再被某個人在某種心境、某個時空裡泡出來,被某個人喝下,泡完的葉子被當作肥料還回土地,成為茶樹的養分,看似完成,其實只是生命循環的延續。
這一連串的轉化,其中有著變與不變的東西,而「我」—區區一個人,只是這片廣大之中維持呼吸的螻蟻。
如果觀察到這些,人的煩惱應該會少很多吧。很多問題,來自於把自我看得大於一切。回到一體裡,人因瞭知自身的渺小,便會鬆開執著,把生命安回存在,而回到內在的本質,外在的人事物會自動歸位,如塵埃終將落地。
如果一個人的心總是處於動態,便一直浮動於思想與感受。心若能靜,便能回回到客觀的清明,喝茶,就是在這樣的靜裡,與自己的種種共處,打開心包容的能力,一次次走回心深處的本真。 有時喝茶的人能進入「真空」的狀態——不再有言語、感覺、不再有「我」,只是被自然的頻率調頻,回到當下,與萬物相見,共處一段。
喝茶的世界裡,有形形色色的人。有的人用喝咖啡的邏輯感受茶,沈浸在味道細節;有的人喜歡學習知識面的東西,工藝、品種、產地娓娓道來;也有人喜歡喝茶的狀態,那份與人深度的連結,回到觀看,每個人看待茶的方式都值得尊重,也有視角的極限,如果帶著遊戲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初心,能免於卡在既有的認知裡,否則喝再多的茶,也只是重複喝下自我的執念。
到目前為止,我覺得茶最難被人所領略的,是其中的神韻。據我初淺觀察,來自一片山林或一片土地生命的總和,會形塑出一種根本的氣場,茶樹如果能獨立茁壯,自帶的性情自然明顯; 製茶人的心,也會賦予其人層次的神韻,這取決於此人的審美與生命高度,追求工藝,或是將之提升至藝術的呈現,也有人只是如實表達山林的原貌。最後,一杯茶來到泡茶人手中,也會注入自身的神韻,所以喝下一杯茶,其實飲入了一場多層次生命的集結,喝的人究竟感受到了什麼,是執著,還是能放下自己去接通,就看個人的起心動念了。
話說回來,神韻其實不難理解,如同認識一個人或初至一處,隱約能感受到的能量場,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氣或靈魂,它存在於畫作裡,文章裡,食物裡,自然也在茶裡。為什麼有些人感受得到,有的人感受不到呢?除了天生敏感度的人,後天也可以透過靜下來練習。當腦子的雜音變少了,接收到的頻率也會越來越寬廣,自然能體會那份神韻。跟著神韻走,也就是跟著對的頻率走,能帶你找到好的人事物與好的茶,通常越天然、越少人為干預的茶,保有的神韻也就越多。
回到一開始聊到的—探索本質這件事,其實就是讓生命回到簡單的路上。最後回到自己的心,也就回到所有的根本。只要在茶裡感受到那麼一次本真,心便自動知道該繼續哪去。在我心裡,至始至終,這是喝茶很美的地方。
一直以來,茶所吸引我並非單純味道,或誘動五感的器具。從最初喝茶,其中的寂靜,一個人安靜地坐下來,與自己安靜地相處,在泡茶的過程裡接近自己,與茶無需多語的交流,在我的心靈裡開出了如禪寺般光明的歸所。
除了體系內的名相與術語,我一直覺得茶背後有更深的東西,人若止步於此,就像交了朋友,卻從沒了解過對方的真心。每次面對茶,最初的念其實是無語,要怎麼去說它?說了就了解了嗎?
直到有次我站在一片山林裡,才覺得些微地碰觸到了茶的本質,也才意識到,是自己把事情想複雜了,其實它極為簡單,但也因此,人在還沒簡單之前,可能也認不出或是錯過。如果你曾去過某座山裡,看過各種不同的樹木、野花、野草亂長在一起,甚至沒有路可以走,只差少了幾株茶樹棲身於那諾大的空間裡—你腦海裡浮現的光景,在茶的語境裡,就是「原生態」。茶樹只佔裡頭很小的一部分,看起來像個活得超級開心的人,只差不能在大地間奔跑,那一瞬間我理解了自然本來的樣子,茶本來的樣子,也理解了人本來該活著的樣子。
那片山的味道,與我們一般理解的「茶」不同,整個環境的時空被轉移和複製於小巧的杯子裡,讓我體會到佛法裡說的「本體」, 而從茶樹到茶杯的過程,也就是「用」的層面,包括一片茶葉被人從樹上摘下,被某種工藝和心思製作成某種茶,再被某個人在某種心境、某個時空裡泡出來,被某個人喝下,泡完的葉子被當作肥料還回土地,成為茶樹的養分,看似完成,其實只是生命循環的延續。
這一連串的轉化,其中有著變與不變的東西,而「我」—區區一個人,只是這片廣大之中維持呼吸的螻蟻。
如果觀察到這些,人的煩惱應該會少很多吧。很多問題,來自於把自我看得大於一切。回到一體裡,人因瞭知自身的渺小,便會鬆開執著,把生命安回存在,而回到內在的本質,外在的人事物會自動歸位,如塵埃終將落地。
如果一個人的心總是處於動態,便一直浮動於思想與感受。心若能靜,便能回回到客觀的清明,喝茶,就是在這樣的靜裡,與自己的種種共處,打開心包容的能力,一次次走回心深處的本真。 有時喝茶的人能進入「真空」的狀態——不再有言語、感覺、不再有「我」,只是被自然的頻率調頻,回到當下,與萬物相見,共處一段。
喝茶的世界裡,有形形色色的人。有的人用喝咖啡的邏輯感受茶,沈浸在味道細節;有的人喜歡學習知識面的東西,工藝、品種、產地娓娓道來;也有人喜歡喝茶的狀態,那份與人深度的連結,回到觀看,每個人看待茶的方式都值得尊重,也有視角的極限,如果帶著遊戲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初心,能免於卡在既有的認知裡,否則喝再多的茶,也只是重複喝下自我的執念。
到目前為止,我覺得茶最難被人所領略的,是其中的神韻。據我初淺觀察,來自一片山林或一片土地生命的總和,會形塑出一種根本的氣場,茶樹如果能獨立茁壯,自帶的性情自然明顯; 製茶人的心,也會賦予其人層次的神韻,這取決於此人的審美與生命高度,追求工藝,或是將之提升至藝術的呈現,也有人只是如實表達山林的原貌。最後,一杯茶來到泡茶人手中,也會注入自身的神韻,所以喝下一杯茶,其實飲入了一場多層次生命的集結,喝的人究竟感受到了什麼,是執著,還是能放下自己去接通,就看個人的起心動念了。
話說回來,神韻其實不難理解,如同認識一個人或初至一處,隱約能感受到的能量場,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氣或靈魂,它存在於畫作裡,文章裡,食物裡,自然也在茶裡。為什麼有些人感受得到,有的人感受不到呢?除了天生敏感度的人,後天也可以透過靜下來練習。當腦子的雜音變少了,接收到的頻率也會越來越寬廣,自然能體會那份神韻。跟著神韻走,也就是跟著對的頻率走,能帶你找到好的人事物與好的茶,通常越天然、越少人為干預的茶,保有的神韻也就越多。
回到一開始聊到的—探索本質這件事,其實就是讓生命回到簡單的路上。最後回到自己的心,也就回到所有的根本。只要在茶裡感受到那麼一次本真,心便自動知道該繼續哪去。在我心裡,至始至終,這是喝茶很美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