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是你的念頭──從靜心喝茶開啟覺知

Shao Yūgen

你是否曾經疑惑,為什麼所有的正念練習、靜心、覺察都一再強調「活在當下」?為什麼這看似簡單的概念,對我們來說卻如此困難?想深入這個問題,我們不妨看看頭腦運作的方式,以及佛法如何看待這一切。

 

頭腦的反射性運作

我們的大腦經常處於條件反射的狀態,像是一台自動回應的機器。這些習慣性反應可以大致分為四種:

1.條件反射:

反應迅速而下意識,通常由外界刺激引發。例如,聽到摩托車聲音感到煩躁,或看到別人皺眉而開始不安。

2.潛意識的回音:

早年經驗形成的未處理情緒、信念和創傷,在無意識中以念頭形式浮現。例如,因過去被欺騙的經驗,對他人的好意產生懷疑。或沒有明顯觸發的事件,只是腦中突然冒出「沒有人懂我,我好孤單」的感受。這些都屬於潛意識未被看見的情緒,以念頭殘影的方式,在向你發聲,渴望被看見。

3.集體潛意識的投影:

社會習得的價值觀和角色期望,無意識地影響我們的思維,每個時代各有印記和隱性規範,所以我們與父母輩的也會不同。例如,對於結婚、生子、買房等社會期望的內化。如果你沒有做,心裡會浮出:「我是不是落後了?是不是早該安定下來?」但這不是你心裡真正的聲音,其實是社會在腦中說話。

4.文化與個人經驗的習氣:

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長經驗,形塑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思維模式,形成一套「我」的反應模式,其實這只是經年累月的習慣性反應罷了。

這些念頭本身並不具有真實意義,它們只是內在或外在因緣觸發的自動反應,並不代表真正的自我和實相。然而,我們常常將這些念頭視為真實,進而產生情緒和行為反應,困在自我的劇情中。


佛法中的「無我」觀


infographic on awareness

在佛法中,深入探討了這一現象。每個瞬間都是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接觸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所產生的六識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)。

也就是說,我們經驗的每一刻,其實都是心理與外界相觸所生的短暫事件。進一步來說,佛教認為人的意識層次有八個,其中第八識—阿賴耶識,被視為儲藏業力種子的根本識。這些種子會隨因緣成熟,開展出我們內在的心相,這便是業力的運作方式。

因此,我們的文化、家庭背景與個人經歷,其實都是業力的展現。我們腦中浮現的每一個念頭,都只是一顆過去的種子在此刻開花結果。我們以為的「我」,往往只是一連串習性與過去印記的回聲而已。

選擇習性還是覺知

當一個模式被重複太多次,會形成慣性,進而成為習性,最終成為個性。這是一種業力的累積,形成我們的生命軌跡和命運。如果沒有覺察,就會被習性牽著走,陷入無明。

覺知是打破這個輪迴的出口。只要我們能在每一次感官接觸的剎那—看到某個畫面、聽到某句話、心中升起某個念頭時—停下來,意識到:這只是業力的顯現,而不是立刻反應,那麼我們就重新掌握了主導權。

簡單地知道「有這個念頭升起」,但不去認同它,就是覺察。而這樣的觀照,會改變一切。

培養覺知的方法


infographic on awareness

從小我們未被教導如何培養覺知,但我們隨時可以開始,從觀察感官與外界的接觸開始。例如眼根:當看到一個杯子,如果是慣性向外看的人,會看到「我看到一個杯子」,如果繼續被腦中的反射反應牽走,就會產生一連串分別的念頭,像是這個杯子很美、讓我想到兒時的某某回憶、引發多愁善感或溫暖的情緒,這是大部分人的狀態。

但若你向內轉,覺知到「我的眼睛在看那個杯子」,知道自己在看什麼,不被一連串的思緒帶走,讓它們自然升起和消散,這就是覺知的練習。

久而久之,當你看破念頭的機制,喜歡批判和定名、抓取的習性,就能更清明地安住在觀察者的位置,留在當下的覺知本身。即使有念頭來去,也不會被牽著走。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從此沒有念頭產生,只是知道它在。念頭或感受,都只是被包涵在覺知裡的一個發生而已。

以茶培養覺知

喝茶可以是一種美好又簡單的覺察練習。在satotea靜心茶堂,我們希望利用喝茶成為培養覺知的方法,回到當下,回到自己,找回內心的平靜。

當我們在聞香、觀色、飲用、泡茶的當下,就是在收攝心神,從散亂的心思回到一個點上。例如,當茶湯接觸到舌尖,產生味覺,此時你的心會自然關注在舌頭上,那一刻,心是安靜的,那就是「止」(samatha)—透過專注讓心靜止。

大多數人會在嚐到味道後,進入思考模式,開始連結過去經驗,分析味道、茶種,試圖比較和定義這杯茶。然而,這樣的行為只是觸發了慣性思維,喝到的都是相似的角度。

如果回到覺知,注意力停在那個初始的感受,不急著引發後續的思考和定義,只是單純地、持續地、感受到茶湯在舌面上的變化,你會發現反而能納受到更豐富的細節。

這樣的泡茶與品茶,不斷將我們拉回當下。不需要抓住任何感受,只是如實地讓茶在你身心中流動,你只是持續的觀,身心上的各種印象。

當你身心引發了千百種覺受,你卻不去執取其中一味,讓受都得到平等的對待,平靜與智慧的體悟會自然湧現,你回到「變化即是常態」的真相裡。

無論是喝茶,或是面對生命,就像一個與自己玩的遊戲。如果太執著、太認真、太嚴肅,回到觀,你也就認識了你真正的樣貌。一次又一次,回到內在那個靜觀的自己—那個不抓取、只是觀照的你。你知道了,收下了,也許會開始想想還能怎麼樣玩,下次試試不同的方法。

你不是你的念頭

從無意識的習性與執念,一次次回到覺知,是一個長期練習的過程。覺知就像一條穩定的跟,扎在你生命的深處,讓我們看見自己與外面人事物的真相。安靜下來,你會發展出洞察力,層層撥開自己身上的稜稜角角,讓心中深處那隱密的世界出來。

那苦痛的味道,與茶裡在舌根的苦並無二異。如果你知道它終只是個覺受會化去,就能更安定地保持觀看。你觀察你正在流淚,觀察你在自責,你在悔恨,你讓一切現象發生,你不逃避,你了了分明。

就像那口茶曾經在舌上留下尖銳的味道,但最後還是會淡去。你不用再與過去做過多糾纏,知道了就好,釋放了就好。你只是持續地留在覺知,直到某一天,你明白了,你不是念頭,而是覺知本身。你繼續喝下一杯茶,繼續生活,繼續做你該做的事。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