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夫茶公道杯(茶海):文化歷程、實用技巧、材質選擇與沖泡影響
Shao Yūgen公道杯(茶海)的文化背景
在傳統工夫茶中,公道杯又稱為茶海,如今已成為沖泡工夫茶的基本茶器之一。然而,你是否知道,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演變中,茶海從來不是核心角色?
茶海最初源於盛酒器皿,並非為泡茶所設計。直到明朝,人們才開始發現它可以用來均勻分配茶湯。不過,茶海真正成為泡茶必備器具,是在1980年代台灣茶文化復興時期。當時,茶人希望將「如同喝水一樣尋常的飲茶習慣」,提升為更精緻的藝術形式,於是發展出「乾泡法」,其中茶海與聞香杯的使用,使品茶變得更講究,也讓人能更細膩地體驗茶的層次變化。
台灣茶文化起源於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,尤其是福建與廣東地區的移民。他們來到台灣開墾時,也將故鄉的飲茶習慣帶入日常生活。早期的飲茶方式,是直接從茶壺倒入三、四個小杯中,這種方式稱為「濕泡法」,常見技法包括淋壺、使用茶船接住溢出的茶湯等。這種方法的優勢是茶湯直接進入杯中,保持較高溫度,特別適合武夷岩茶、潮州鳳凰單叢等需要高溫釋放香氣的茶葉。
後來,台灣茶人開始使用茶海,這種飲茶方式又傳回中國大陸,如今茶海已成為西方茶文化中的標準茶器之一。隨著時代與人的遷移,茶文化不斷演變,公道杯的普及正是這種文化交流與創新的體現。
哪些茶適合用公道杯?什麼時候可以省略?
公道杯在茶席上的作用,正如其名——「公道」,意指公平分配茶湯,確保每位品茶者喝到相同口感的茶湯。然而,在我的個人經驗裡,並非所有茶類都適合使用公道杯。
那麼,什麼茶類適合使用公道杯呢?發酵度較輕的茶,例如白茶、綠茶,或茶性較溫潤的紅茶、熟普洱。這類茶葉的茶湯變化較為穩定,使用公道杯能讓不同時間點沖泡出的茶湯融合,使整體口感更加圓潤均衡,有助於完整呈現茶的特質。
相反的,發酵度介於 15%~65% 的烏龍茶(如傳統炭焙烏龍)不一定適合用公道杯。烏龍茶的製作工藝複雜,香氣層次豐富,尤其是經過傳統炭焙的茶,會在烘焙過程中產生多層次的風味。如果使用公道杯,會讓這些層次混合在一起,反而掩蓋了茶葉原本的細緻變化,讓風味變得單一,少了品飲時應有的層次感。因此,對於這類茶葉,建議直接從茶壺倒入杯中,能更清楚感受每一泡的變化與細節。
其實,這些品茶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對錯,而是視情境與個人偏好而靈活運用。使用公道杯時,可以更清楚感受到茶的整體風味,而不使用公道杯,則能更細膩地品味茶的層次變化。如果是獨自品茶,或與三、四位朋友共飲,可以自由選擇不同方式來體驗茶的多種風貌。若是六人以上的大茶席,公道杯則變得非常實用,因為若不使用茶海,茶湯在傳遞過程中容易變涼,而公道杯則能幫助維持茶湯溫度,並讓每位賓客更方便自取。
如何選擇適合的公道杯形狀?
由於公道杯具有混合茶湯的效果,因此形狀會影響茶的風味呈現。我建議選擇低矮型公道杯,能讓茶湯口感更清澈、乾淨;而較高的公道杯,則可能過度混合茶湯,導致風味模糊。這與傳統工夫茶杯的設計原理相似——淺口的杯型能更精準地呈現茶香,這些都是歷代茶人長期實驗後的智慧。
公道杯材質選擇:陶、瓷、玻璃的比較
茶器的形狀會影響茶在口中的感受,而材質則會改變茶的風味特性。就像一個人的外觀會因穿著牛仔褲或正式禮服而有所不同一樣,公道杯的材質也會影響茶的呈現方式。選擇適合的材質至關重要,因為無論茶器外觀多麼精美,如果它削弱了茶的風味,你可能就不會想要經常使用它。了解不同材質之間的差異,是沖泡出更美味茶湯的關鍵。
最常見的公道杯材質包括柴燒陶、白瓷和玻璃。每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特性。客觀而言,它們各有優勢。然而,根據我的個人經驗,這些材質在呈現茶湯風味上也有所不同,而它們的表現優劣,恰好與我列出的順序相符。以下是基於我主觀經驗的比較,希望能為如何沖泡更好的茶提供一些見解。如果你有不同的體驗,也歡迎交流分享。
柴燒陶
柴燒的材質因為經過真火被遠紅外線穿透,同時木材燃燒形成木炭,木炭長時間燒製形成碳素固化在茶器上。遠紅外線和碳素有軟化水和淨化水的功用,使茶湯的甜度增加,口感也更細密綿長,品飲起來有種開闊的感受。無論是茶本身(如炭焙茶)或是茶器,製作過程越接近自然,其表現也就越貼近茶的本質。這使得柴燒陶額外帶有一層來自大地的溫潤感與安心感,這種特質是氣窯或電窯無法完全再現的。
柴燒陶所使用的陶土大致可分為淺色的瓷土與較深色的陶土,這些泥料可以施釉或不施釉。瓷土的孔隙較為細緻,因此較不會吸收茶湯中的高頻香氣,特別適合呈現茶葉細膩的香氣層次。如果表面經過結晶化處理,還能進一步提升茶香的表現力。
如果是陶土,表面毛孔有較粗或細的分別。陶土的顏色深淺跟含鐵量有很大的關係。含鐵越多,顏色越深,鐵離子有柔化茶湯的效果,使茶的口感綿柔醇厚。粗糙的陶土透氣性較好,適合熟普洱或陳年茶,因為它能吸收茶倉氣或雜味。然而,若用這類陶土沖泡綠茶或高香型烏龍茶,則可能會吸收茶葉的精華,使香氣與風味減弱。相較之下,孔隙較細緻的陶土,因為不會過度吸收香氣,適合大多數茶類,尤其是那些需要展現滑順口感的茶,如紅茶。
我個人不太使用施釉的柴燒茶器。雖然施釉能防止茶湯的香氣被茶器吸收,但我發現它也會使茶湯口感些微緊繃和凌亂,茶湯喝起來會有種隱性的不順,反而削弱了柴燒工藝所帶來的天然平衡與和諧感。
白瓷
白瓷擅長突顯茶湯細緻與優雅的特質。釉料表面被燒到結晶化,無孔隙,能夠作為一種中性的媒介,忠實呈現茶的原始風味。因此,白瓷特別適合用來品評新茶。
然而,白瓷的品質會因瓷土、釉料、燒製溫度與燒製次數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。我建議選擇中高價位的白瓷,以確保它能夠充分展現茶湯的層次,而非削弱其風味。此外,低品質的白瓷可能含有過量的重金屬,選擇時應格外留意。
雖然白瓷與玻璃同樣能夠中性呈現茶湯的風味,但相比之下,白瓷帶有更溫潤、自然的感受。
玻璃
玻璃同樣具有中性的呈現效果,但相比白瓷,它的質感較冷,少了溫潤感。此外,玻璃的導熱性高,茶湯容易降溫。不過,它的透明特性,讓品茗時能直觀欣賞茶湯色澤。建議選擇耐熱玻璃(如硼硅玻璃),它不僅耐高溫,也較不易釋放有害物質。可透過「敲擊聲」分辨:硼硅玻璃敲擊時聲音較低沉,且價格略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