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為什麼一直卡在同一個地方?

Shao Yūgen

一個不斷重複的人

你有沒有聽過一個關於地獄的故事,一個背著很重的石頭的人,辛苦地從山腳下走到山頂上,到了之後再往下丟,然後再下山背石頭上山,一直重複幾百年。如果你是站在一旁清醒的人,或許會問:為什麼他要一直重複這件事?可是對於在走的那個人,他是沒有覺知的,他只看的到眼前以為的真實,對他而言,就只有這條路可走。

我們一直在生活中重複的困境,以及一些解不開的題,是不是就像地獄裡的人呢?

如果覺得生活好像活成了無能為力的輪迴,也不知道從何改善,也許不是你不夠努力,很有可能,是被淺意識的「限制性信念」所困住了。

很常見的限制性信念包括—「我不夠好,所以我不行」、「我不值得被愛」,「我一定得這樣」...,陷在同樣想法裡的我們,很多時候是不自覺的。

限制性信念從哪裡來?

如果你對探索自我有興趣,也許你曾經問過這個問題。心理學試著從這一生的軌跡去理出頭緒,從成長家庭、學校到出社會,偏重解釋看得見的現實與現象。佛法則把意識看得更深廣,時間軸是超出這一世的,所有過去世所造的因,會被儲存在「第八識」裡,一但因緣成熟,成熟的果實就會顯現在我們的生活中。如果先不去談信仰,只看自然法則,種下什麼,就會長出什麼。因果,是跨越信仰與文化的基本原理。

從小父母的態度、講過的話、相處模式,以及文化與社會裡的經驗,時時刻刻,都是一個種子,無聲地落入我們的心田,長大之後,潛伏為潛意識,行成人格,驅使我們的一舉一動,以為自己是自由的,其實常常只是被記憶與信念驅動著,反覆演出同一齣劇。

隱藏信念的閉鎖迴路

一個人相信什麼,就會照著他所相信地去實踐,而「信念」是很多的相信與經驗所集結成的精華,如同一個罩住我們的網子,擁有無法輕易攻破的思考迴路。 無論外界發生什麼事,我們都會用這個信念去回應和解讀,持續再反過來強化信念本身。就像一個人如果相信「我不被愛」,就算眼前出現愛他的人,此人的信念也會阻擋他去感受到愛,甚至曲解為惡意。

很多人一輩子都活在自己的信念迴圈裡,察覺不出自己的主觀,失去轉彎的餘裕。 這個信念迴圈隨著積累,會逐漸變成「自我」的認同,認為這個思路就是我的人生、我的思想、我的意義。


覺察力是一把鑰匙

這也是為什麼覺察力這麼關鍵。它就像一把鑰匙,能打開潛意識深處封存多年的盒子,讓我們開始看見:原來我一直在重複這個模式。

也許覺察力這個詞對你還是很抽象,它到底是什麼?要怎麼培養?發展覺察力的內核,其實是「定」,佛家講的定力。如果你有興趣跟深入了解,我在另一篇文章分享靜心的原理有談到,這邊就不深入細說。

培養靜定力,簡單來講就是將注意力放鬆專注止於一個點上,讓自己的頭腦從慣性的、雜亂紛飛的想法,有意識的被安放於一處。 「定」可以是你一天五分鐘坐下來靜心,也可以是你靜靜地坐下來喝茶。這些靜態的練習,長期來說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,會讓我們慢慢停止慣性的自動反應模式,當注意力安住下來,也會自然地感受到你腦子平常刻意屏蔽掉的訊息,你會開始感受到更豐富、更細膩的訊息,你會開始看見自己的想法,覺察到深層的情緒,「原來我都會這樣回應某些事情」、「原來我做某件事,其實是因為我心裡有恐懼」。 當定力更穩,你會發現從一個點連成一條線、到一個面,過去堅定不移的自我認同,在被很客觀地觀察後,某些鬆動就開始產生。

質疑,是鬆開模式的關鍵

當我們有了覺察,就會有選擇。而當你開始質疑自己的信念,那些根深蒂固的習性,就會出現裂縫。質疑自己,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。它就像是要我們去否定自己的存在,挑戰我們深信不疑、構成「我是誰」的價值與信念。有時你得去踩自己最深的痛處,最不想承認的憋屈、哀怨與無力,但往往只要讓質疑破去,就會立刻帶來清醒。

像某日下午我們茶室有一位客人預約,在例行早晨的練茶後,我把時間壓縮到必須在一個小時之內買菜、做飯、吃飯、準備茶席。這麼短的時間使我的壓力很大,全程非常緊繃。

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成為一個觸發點,讓我心中複雜的情緒近乎要向另一半爆發。 那個當下,我覺察到整個早上的種種心緒的總和,同時一個質疑的聲音升起來: 「等等,是誰把自己搞成這樣的,不就是我嗎?」,「我其實可以不練茶,就不用把時間壓成縮成這麼短吧?」、 「為什麼我這麼習慣性地把自己推到如此緊繃的邊緣?」 「為什麼我沒有請另一半幫忙?」 「為什麼我要有受害者的情緒,一副無能為力,只能這樣做的哀怨?」「我現在是在演哪齣可憐戲給誰看?」我發現自己正在重複一個很深的習性:求學時總是趕著完成作業、急著去哪,加上不自覺地重複父母在家庭裡的角色,以及死板地得按照慣性來完成某事情。 在快速騎車往返超市的路上,我也意識到,如果因為這麼趕而發生意外,都是源於我的起心動念,沒有人能責怪。

鬆動我執,回到心的寬廣

你還記得小時候嗎?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那個單純又立即的行動力的快樂孩子。一進入學校,學會壓抑,學會擔心別人怎麼看,害怕出糗表現不好,這些都在慢慢築起我們的限制。接著長大出社會,進入更強大的權威架構—小到公司老闆,大到整個體制,為了房租、水電費、一家生活的安飽,更加壓抑內在的聲音,壓抑真實的自己。 這些壓抑的結果,就是與心斷連。我們都一樣,身上都背著很多框架、條件、標準,多到我們成為了這些框架、標準、條件,成為一個僵硬,無法呼吸、不開心的人。

多一分覺察,就多一分餘光去取捨。清楚每個當下的念,心田裡的作物就有機會從慣性反應,到長出新的選擇。如果我們願意花心力去正視過去積累的習性,鬆動那些自動導航的信念,我們的生命會在覺醒裡,找回真正的自由。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