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完美更重要的,是完成:如何克服完美主義,付諸行動,並重塑你的大腦
E Nan幾天前,紹和我坐下來討論接下來幾週與幾個月的新內容計畫。幾乎在會議剛開始時,我就確定了,我的第一支影片想談「完美主義」。
有趣的是,會議結束後,我回到房間,看到窗簾在微風中輕輕飄動,畫面美得讓人屏息。我毫不猶豫地拿起相機,架好三腳架,捕捉了這個瞬間。這是一件我過去很少做的事——不加思索地創作。無論是製作音樂、拍攝影片、按下快門,或是剪輯並分享作品,我總會猶豫不決。我曾經躲在「完美主義」的藉口後面。
「完美主義者」這個標籤聽起來很吸引人,彷彿代表著對卓越的追求、對品質的執著。社會也常將完美主義視為一種美德。然而,事實上,這是一種假象。更多時候,它是一種逃避行動的藉口。我們用它來合理化拖延,來解釋為什麼無法完成一個專案、為什麼不敢轉換跑道、為什麼遲遲不搬去另一個國家,或是為什麼無法邁出追尋新目標的第一步。
如果我們真的想要精通某件事,就不會停滯在「完善」單一作品的泥沼中,而是透過大量的練習與嘗試來前進。我們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來克服恐懼。而這正是孩子學習的方式。他們不會花時間思考「怎麼畫出完美的畫」,而是直接開始動手。他們觸摸、嘗試、玩耍,最終,他們自然會發展出自己的專長,無論是藝術、運動,還是其他領域。
完美主義的神經科學解釋
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,完美主義與大腦的「預設模式網絡」(Default Mode Network)有關,這種神經迴路會讓我們陷入過度思考與基於恐懼的癱瘓狀態。當我們的前額葉皮質被這種迴路「劫持」,我們就會被困在內心的監牢中,充滿自我懷疑與焦慮。
破解的方法?行動。透過創作、運動,或是任何具體的進展來將注意力從內在拉回現實,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,降低焦慮,並讓大腦恢復平靜。
心理學的研究也支持這個觀點,強調「自主行動」的重要性——行動比思考更能幫助我們調節情緒、提升心理健康,並帶來前進的動力。
此外,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齊加尼克效應(Zeigarnik Effect),它指出,大腦會更容易記住未完成的任務。如果我們沒有妥善處理這些未完成的事情,它們會像雜亂的待辦事項一樣累積,增加心理壓力。最好的解決方法不是一味追求完美,而是直接完成它們,減少精神負擔。
完美主義的隱藏成本
研究顯示,完美主義與焦慮、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,尤其是當它發展成 「不適應性完美主義」(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) 時,影響更為顯著。
所謂的「適應性完美主義」指的是維持高標準但仍能保持彈性,而「不適應性完美主義」則是僵化的、過度執著的,它讓人陷入內在的監牢,忽略了現實世界的進展。有些完美主義者甚至寧可錯過截止日期,或故意拖延,來維護自己對「完美」的執念,結果卻犧牲了真正的成長與機會。
然而,當我們將創造力向外發散,不管是音樂、藝術還是寫作,都能釋放內在的心理壓力。創作就像是一個釋放閥,讓我們能夠表達自己、進化成長。
如何克服對他人評價的恐懼
阻礙我們行動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,是害怕別人的眼光。但如果深入拆解,你會發現,大部分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在意你。人們大致可以分為三種:
無所謂的人(The Indifferent) – 這類人是大多數。他們忙著自己的工作、家庭、健康、日常瑣事,根本沒空仔細審視你的一舉一動。你以為「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你身上」,其實這只是錯覺。
欣賞你的人(The Admirers) – 有些人其實很羨慕你的勇氣。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像你一樣,敢於創業、敢於離職、敢於開始創作專案。你或許低估了自己的影響力——光是行動本身,就已經在無形中鼓勵了他人。
批評者(The Critics) – 無論你的作品多麼出色,總會有人雞蛋裡挑骨頭。他們可能批評你的技術、你的動機、你的觀點,甚至只是為了批評而批評。但如果他們自己沒有什麼值得參考的作品,那麼,他們的意見其實並不值得你浪費時間在意。
當你意識到這些,答案變得清晰——「足夠好」永遠比「完美」來得更有價值。因為「足夠好」代表你正在行動,你在學習,你在成長。而這些小而穩定的累積,遠比無止盡地追逐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來得重要。
總結:行動才是關鍵
所以,放手去做吧。創作、分享、失敗、成長、再來一次。因為這個世界獎勵的是那些願意行動的人,而不是那些等待完美降臨的人。
正如塞內卡所說:
「幸運,總是眷顧勇者。」